云科普|认识红树林

2025-01-20 17:11 来源: 【字体:  

海南省海洋厅2024年组织开展了海口、文昌、儋州、东方、澄迈、临高等市县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以掌握红树林资源动态变化。

红树林是由一群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适应潮间带环境的水生至半水生或湿生木本植物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这一名称源自红树科植物体内含有大量丹宁,丹宁在空气中氧化后使枝干呈红褐色,故得此名。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北纬25度至南纬25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世界红树林分布

红树林植物可分为三类:

1.真红树林植物(True mangroves):仅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如气生根和胎生现象。

2.半红树林植物(Minor mangroves):能在潮间带生长,也能延伸到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

3.红树林伴生植物(Mangrove associates):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共生的植物。


适合红树林生长的环境,大致需具备下列五个条件:

热带型的温度: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需高于20℃,年平均温差需小于5℃。

细粒冲积扇:在河口或三角洲地区的冲积平原,由细致的坋粒及黏土所形成的软泥,是最适合红树林的生长。不过也有一些红树林是生长在海岸岩礁或沙地之上的,例如白骨壤、紫条木、杯萼海桑等。

海浪(潮汐)的作用力要小:要浪潮小,沙泥才能够沉积,红树林幼苗也才能够著床生长。巨大海浪不但会带走沙泥,也会冲刷幼苗,使红树林难以形成。

海水:根据物种,含盐份的水对红树林本身并非必要条件,但可能因红树林具备耐盐的特性,含盐分的水会排除其它陆生植物,使红树林成为海岸、河口的优势植物,形成生态需盐,但也存在许多红树植物对海水的盐分具有生理性的依赖,离开了盐水便无法正常繁殖生长。

宽广的潮间带:宽广平坦的潮间带,可提供大面积的红树林栖地,让红树林可拓展生长。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


特性:

根部:红树植物的根系可分为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庞大的根系彼此相互配合,使它们在潮水中站稳脚跟,还能同时起到抗御风浪和输氧的作用。

支柱根

叶:红树林植物的叶片更倾向于与旱生植物趋同,叶片的表皮角质层厚,具储水组织、排水器和栓质层,气孔凹陷(如红树)或为密毛状体所包围,以减少水分丧失。有的叶片则具有盐腺,以调节组织的盐份,多数盐腺主要通过收集细胞来收集体内过多的盐分,分泌到特定的腔室当中后排出体外。

布满盐结晶的海茄苳叶片

茎:红树植物长期生长在海水冲击的地区,为了避免被海水腐蚀,它们演化出了发达的周皮,有的茎中还具有较大的细胞间隙组成的通气系统。

果实:为了防止弱小的种子被海水破坏,红树还进化出了植物界非常少见的“胎生”形态。红树种子的发育是在母株上完成的,借助母体的营养发育成幼苗后,再从母株脱落,下坠插入淤泥中发育为新株。

红树林的胎生苗


我国的红树林

中国处于世界红树林分布区北缘,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有红树植物8个群系21科25属3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11科14属26种,半红树植物10科11属11种。主要树种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红海榄、海莲、木榄、角果木以及海桑等。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福建福鼎,人工引种最北界在浙江舟山。我国重点红树林区域及种类如下:

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秋茄

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秋茄、白骨壤、桐花树

厦门下潭尾湿地公园:秋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

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秋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老鼠簕

广东内伶灯福田国家级保护区:秋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卤蕨、海漆、木榄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保护小区: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秋茄、木榄、榄李、老鼠簕、海漆、卤蕨

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秋茄、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老鼠簕、卤藤、海漆、木榄、榄李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中冠沙—大冠沙区域: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海漆、红海榄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海漆、榄李、卤蕨、老鼠簕、小花老鼠簕、红海榄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海榄、角果木、秋茄、木榄、海莲、尖瓣海莲、榄李、桐花树、白骨壤、海漆、水椰、卤蕨、老鼠簕、小花老鼠簕

文昌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秋茄、海莲、尖瓣海莲、木榄、正红树、红海榄、角果木、榄李、木果楝、水椰、瓶花木、桐花树、白骨壤、海漆、老鼠簕、小花老鼠簕、卤蕨、尖叶卤蕨、拟海桑、海桑、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杯萼海桑


生态价值:

● 保护海岸线

红树林的根系纵横交错,能够固定泥沙,有效减缓海浪的侵蚀,防止海岸线退化,是天然的“海岸卫士”。

● 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台风、海啸等极端天气中,红树林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降低风暴潮和海浪的破坏力,保护沿海居民和基础设施。

● 碳汇功能

红树林是高效的“碳汇”,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 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为许多海洋和陆地生物提供栖息地,包括鱼类、鸟类、甲壳类和贝类等,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 净化水质

红树林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有机物,过滤污染物,改善沿海水质。


红树林面临的威胁

尽管红树林功能强大,但其生态系统正面临多方面的威胁:

人类活动:沿海开发、填海造陆、养殖业和旅游业的扩张导致红树林面积大幅减少。

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径流和塑料垃圾等污染物侵入红树林区域,破坏其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对红树林生存构成威胁。


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

● 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地

我国已经建立各级红树林保护地52个(不包括港澳台),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其中6个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彰显了中国红树林湿地在全世界濒危生物保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建立监测观测网络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其下属的各地方机构,长期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和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监测工作。涉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或林业方面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以科学研究为目的,  开展红树林区生态调查和监测。

●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国已经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空间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作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严格监管,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维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 倡导全民行动

中国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湿地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中国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公众参与度逐年提高。

● 实施人工修复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红树林宜林地进行了反复筛选,并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地加强红树林整体保护和严格管控。

红树林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为海岸生态系统提供支持,还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其脆弱性也提醒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这一生态纽带。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红树林继续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守护这片“蓝色森林”!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海南省海洋厅 中文域名:海南省海洋厅.政务  主办单位:海南省海洋厅

运行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354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71 琼ICP备2024033540号-1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海南省海洋厅 中文域名:海南省海洋厅.政务

主办单位:海南省海洋厅

运行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354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71 琼ICP备20240335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