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
——“向海图强 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专场实录
(2024年6月7日)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廖宝祺: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也是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海南是海洋大省,在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不但具有多元化的基础优势,而且具有特色化的政策优势,可谓是潜力无限、前景可期。为了引导海南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进而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专门举办“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向海图强 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海南省海洋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文达先生,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二级巡视员邹贤锋先生,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孙于萍女士,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域海岛管理处处长朱耀强先生,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养殖处处长宾海先生,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基础研究与重大专项处副处长禹颖女士,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处副处长易征华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省海洋厅的戴文达先生作主发布,介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海南省海洋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文达: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履行“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经略南海”等使命职责。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耕海洋经济,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加快迈向海洋强省。海南发挥“三度一色”优势,“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我们在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推进下,全省海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至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1423亿元增长到2559亿元,年均增长12.5%,高于全省GDP同期增速3.5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9.0%上升到33.9%,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传统产业方面,2023年,全省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等共实现增加值1323.2亿元,同比增长19.95%,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1.7%,传统海洋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在新兴产业方面,开工建设3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球最大风轮叶片成功下线,投入运行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加快建设儋州洋浦、东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成油服1号深水设备装配公共服务平台。我国首艘岛礁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二十六号”在海南正式列装,交付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使用,为海洋与岛礁开发利用、海上工程建设及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三)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一是规划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实施意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一2025年)》《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接续出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深海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目前已聚集涉海科技企业1000多家。成立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动崂山实验室海南基地、汉江实验室海南基地、国家海洋深海综合试验场等建设,实施深海技术产业促进专项。“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多项国家海洋科技重大装备入列,“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不断提升。三是海洋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优,优良水质比例为99.67%;自然岸线保有率63%,保持全国最好水平。探索海南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有序开展碳汇试点,推进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海洋潜力,提升海洋效益,向海图强,进而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向海图强治理体系。在省委海洋委统筹协调下,加强海洋强省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的部署推动;充分发挥海洋厅职能作用,理顺工作机制,破解工作堵点,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项目实施。当前,正在编制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具体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同时还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海洋经济政策法规,健全海洋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海洋经济调查统计。这一系列举措将为向海图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推动协同创新,优化向海图强产业体系。一是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建立“政、产、学、研、金、用、介”深海科技创新协调联合体,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要素,深化“智慧海洋”建设,持续推进深海科技项目建设,聚焦深海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助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二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壮大深海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装备与新材料制造、海洋生物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油气化工、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装备与新材料、海洋生物等产业集群。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探索未来产业新方向,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深海、海洋航天等未来产业。
(三)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向海图强保障体系。一是促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面向全球引进和培养一批海洋基础研究人才、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创业人才和团队复合型人才。按照国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部署,进一步深化涉海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二是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对涉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推动财政资金对涉海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此外,还计划设立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海洋产业。
总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为总体目标,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诚挚请各位嘉宾持续关注、支持我省海洋事业发展。
谢谢大家!
廖宝祺:
感谢戴文达先生详实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答记者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请第二排这位男记者。
香港商报记者: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南以深海科技为代表的深海产业迅速发展,请问接下来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海科技创新高地?谢谢。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基础研究与重大专项处副处长禹颖: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海南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海洋“深度”的优势,着力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培育三大未来产业之一的“深海产业”。紧紧围绕“深海”这一主题,我们建立起高能级科创平台,三亚海洋实验室挂牌运行,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海南省深海深层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洋立体观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气象海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相继揭牌成立,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浙江大学(海南)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平台项目启动建设。“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深海一号”深水大气田等深海重大装备落户海南。同时,围绕极地深海研究,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推动极区海域载人深潜科考母船项目建设,推进海洋科技由深海向深渊向极地迈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全国深海科研力量的集聚地,我们的载人深潜技术处于领先水平,载人深潜次数位居世界首位,成功布设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在南海深海先后两次作业并发现重大文物,填补了中国深海考古的空白。
下一步,我们将遵循“筑独特的巢,引最好的凤”创新逻辑,围绕“国家所需、海南所能、产业所趋,民生所盼”,加快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一是围绕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政、产、学、研、用”全链路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主动融入国家深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推进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二是发挥省科技专项引导作用,围绕深远海领域科技创新,探索实行“一把给”+“负面清单”赋予创新主体自主权。三是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扶持深海高端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深海技术服务市场,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产业集群。
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部署以来,海南渔业都取得了哪些亮点和成效?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谢谢。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养殖处处长宾海: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厅锚定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个走”目标,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省渔业产值550亿元(含苗种产值),海洋渔业各项工作展现出“优、亮、快、响、实”的鲜明特点。
一是渔业产业结构更优。严格落实海洋捕捞“双控”政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2023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超过73.9万吨,同比增速9.77%,增速排全国第一位,养捕比例优化到4.3:5.7。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按下休闲渔业发展“加速键”,2023年全省休闲渔业总产值超40亿元,接待人数近140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90%、73%。
二是渔业种业特色更亮。目前,全省规模水产苗种企业138家,国家级水产种业阵型企业4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石斑鱼水产原良种场,“三鱼一虾一螺”热带特色苗种产量排全国前三位,年培育销售亲虾30万对以上,培育审定水产新品种9个。2023年,黄鳍金枪鱼人工养殖、苏眉鱼和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在海南实现首次突破。今年,黄鳍金枪鱼又首次实现了人工产卵孵化。
三是深远海养殖步伐更快。海南以全国最大的奖补力度,支持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2023年新增养殖水体30万立方米,今年以来新增养殖水体40万立方米,超过去年全年增量。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桁架类网箱4个,推动在建9个,计划建设13个。乐东普盛大型桁架类养殖网箱成为全国投入产出比最优的模式之一,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
四是渔业品牌更响。创建“海南鲜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重磅推出海南东星斑“阳光鱼”宣传片,让海南东星斑成为2024年全国水产品“热销产品”。“海南鲷”区域公用品牌享誉国际市场,去年出口量达14.9万吨,同比增长8.3%。同时,“海南东风螺”“海南好虾苗”等区域公用品牌也正加快创建。
五是渔业发展基础更实。加快创建文昌、万宁、东方3个以渔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热带鱼特色产业集群。启动建设了一批以文昌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为标杆的渔业产业园。加快三亚崖州、陵水新村、临高新调3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创建,全省渔船有效避风率提升到50%以上。全省初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11个,其中5个被评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在建现代化海洋牧场2个。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锚定渔业“三个走”发展方向,发挥海南海洋渔业优势,持续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海洋强省作出新贡献。
一是进一步发挥海南“光、温、水、种”优势,加快实施《国家南繁硅谷规划(2023一2030年)》,建设用好国家种子实验室,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创新高地。
二是进一步发挥海南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渔业陆海接力发展,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耕海牧渔,建设国家渔业“南海粮仓”。
三是进一步发挥海南热带特色渔业优势,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新型捕捞业和休闲渔业,推动海洋渔业产业升级和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国家热带现代渔业基地。
四是进一步抓实部省共建支持政策,发挥部省政策叠加优势,推动渔业全产业链绿色升级,打造国家渔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人民政协报记者:
请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介绍一下《关于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有关情况,谢谢。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二级巡视员邹贤锋: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其间发布了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和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我省唯一被列入务实合作项目成果清单的重点项目。
为推进“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到实处,在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三亚市人民政府,以及名胜世界邮轮(香港)有限公司等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下,2023年9月25日“名胜世界壹号”邮轮访问三亚港,这是疫情后第一艘访问中国内地港口的国际邮轮,标志着我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旅游的运营。
据统计,2023年9月25日以来,我省共开通运营了6条邮轮旅游国际航线,共查验出入境邮轮70艘次、出入境人员16.1万人次,邮轮游客主要来自中国(含港澳台)、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38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我省邮轮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助推了海南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
汇报完毕,谢谢!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新闻联播记者:
大家都知道,海运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方式,也是实现运输往来自由便利的重要一环。请介绍一下我省正在打造“两个枢纽”中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进展情况。谢谢。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处副处长易征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港口是战略性、枢纽性设施,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强、贸易旺、产业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洋浦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情况。
(一)高位谋划,统筹推进。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洋浦港定位为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将洋浦港提升为国际枢纽海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打造“两个枢纽”的战略,并配套制订了《促进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一2024年)》等重要文件,既有战略上的高位谋划,又有战术上的统筹推进,政企联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洋浦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正蹄疾步稳地朝着预定目标奋勇前进。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高质量建设洋浦国际航运枢纽港,我们重点抓了几项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我们先后组织国内专业机构编制了《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规划修订方案》《洋浦港总体规划(2035年)》等一批重要规划,为港口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二是积极谋划项目。在推动规划编制和报批的同时,我们根据海南自贸港发展的紧迫需求,谋划了一大批集装箱、粮油、化工、风电码头以及深水航道项目,总投资匡算超过600亿元。三是加快开工项目。目前,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已于2023年1月开工,新建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4个、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个,项目投产后洋浦港将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550万TEU;20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也已于近期开工;2023年7月洋浦被成功列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四是大力拓展航线。截至目前,洋浦港已开通集装箱航线47条,其中外贸航线24条(含3条洲际航线),吞吐量快速增长,由2018年56万TEU跃升到2023年183万TEU,5年增长了2.3倍。
(三)集成创新,成效显著。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先后推出了“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内外贸同船加注保税油、境内建造船舶从事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启运港退税等一系列制度集成创新政策,推动了洋浦航运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5月,“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累计登记船舶46艘,总载重吨超531万,入籍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洋浦新增航运相关市场主体超650家,有力支撑了洋浦国际枢纽海港的建设。
谢谢!
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刚才发布人提到,海南省目前已有3个风场开工,未来还将有新一批风场启动建设,如何结合海风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本地装备产业?谢谢。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孙于萍: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2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工信厅印发实施《海南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2一2025年)》,明确“一园两基地”产业布局,“一园”是西部海上风电产业园,“两基地”是儋州洋浦、东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提出打造海上风电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依托风场开发建设,海南先后引进东方明阳、洋浦申能电气、洋浦大唐、儋州远景等四个风电整机制造产业项目,初步形成整机制造产能300万千瓦/年,具备10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和超大型海上风电叶片制造能力。
下一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清洁能源岛”“海洋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我省将立足海上风电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不断健全完善产业体系,为我省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持续推进“一园两基地”建设,培育海上风电装备整机制造领航企业,加快引进叶片、塔筒、基础、海缆以及电控系统、发电机、轴承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儋州洋浦、东方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提升产业规模。二是加强海上风电装备研发、测试基地等重点项目布局建设,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设计研发机构,开展漂浮式风电机组、系泊系统、深海动态电缆、电解制氢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培育建设风电装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海南海上风电装备研发设计水平。三是结合深远海风场规划布局,支持开展海上风电制氢工程示范,探索海上风电技术与海水制氢、新型储能、深远海养殖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海上风电消纳路径和利用方式,将海南逐步打造成为新型海洋装备创新与示范应用高地,为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支撑。
谢谢!
央广网记者:
近两年来,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在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域海岛管理处处长朱耀强: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持续开展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集成创新,全力以赴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规划引领,陆海统筹海洋产业布局。一是优化调整养殖用海空间布局。促进养殖区转移至水交换条件好、环境优良的湾外、深水区域,推动海水养殖产业升级。规划建设休闲型、养护型、增殖型海洋牧场,培育一批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允许在适宜渔港或岸段建设海洋牧场所需的岸基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二是优化港口层次结构和布局。以“四方五港”为重点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以洋浦港为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海口港为综合性枢纽港,三亚港、八所港和清澜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支持三亚港南山港区建设科考母港,加快构建布局完善、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按照全岛封关运作要求,加快口岸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三是择优集约发展沿海工业。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科学开发利用西部海域资源,有序推进儋州洋浦、东方等海上风电开发,合理规划布局海上风电建设空间和登陆点选址;大力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打造功能完备、开放共享的国家级深海试验场。四是优化滨海旅游开发布局。统筹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拓展海上旅游发展新空间,高标准推进滨海旅游工程、服务设施项目和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强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形成环岛北部历史文化旅游带、东部休闲运动旅游带、南部休闲度假旅游带和西部生态观光旅游带等四大滨海特色旅游集聚带。
(二)创新驱动,全力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一是出台重点行业用海要素保障政策。印发《关于支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有关用海政策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渔业发展战略部署,减轻渔民负担,切实保障海洋渔业发展的用海空间需求,促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海洋旅游业用海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管控、规范旅游用海论证审批和加强旅游用海生态保护和监管等三个方面明确了潜水、游艇、海水浴场等海洋旅游活动用海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政策,突出对自然岸线和珊瑚礁保护力度,统筹解决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二是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印发《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的通知(试行)》,明确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可分层出让,全省实施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规范海域立体开发行为,鼓励养殖用海与海上风电、休闲渔业等其他用海活动融合发展,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转“立体”“二维”转“三维”,促进海洋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更好满足海洋产业(用海)空间需求。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开展3宗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用海试点。三是推行“净海”出让制度。通过推行养殖用海统一由政府出资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和环境评价,为项目用海人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极大地改善了营商环境。目前,12个沿海市县已上架151宗、总面积18444公顷“净海”,累计完成8宗、1223公顷“净海”出让。
(三)山海联动、一体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一是构建“两空间内部一红线”近岸海域总体布局。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近岸海域开发保护功能进行引导,推动形成沿海区域发展新局面。“两空间”包括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一红线”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二是强化岸线综合保护利用。坚守生态优先原则,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施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3类功能岸线。研究制定《沿海市、县、自治县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2025年)》,统筹海岸带和岸线的保护与利用,确保本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63%。三是构建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格局。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海岸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包括重要河口、海湾、潟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等,筑牢我省自贸港建设生态屏障。
谢谢!
廖宝祺:
谢谢朱耀强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本场发布会答记者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在发布会结束后,请与我们省新闻办的现场工作人员联系,也请大家关注“海南发布”微信公众号后续发布的相关信息。
希望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关心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为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再次感谢7位发布人的详细介绍和解答,也谢谢记者朋友们的积极参与。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海南省新闻办公室
摄影:曹志
编辑:张刘洋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史晓晖
版权所有©海南省海洋厅 中文域名:海南省海洋厅.政务 主办单位:海南省海洋厅
运行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354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71 琼ICP备2024033540号-1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海南省海洋厅 中文域名:海南省海洋厅.政务
主办单位:海南省海洋厅
运行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71 琼ICP备20240335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