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全国首张“无人艇感知和自主航行系统(海工级)”型式认可证书颁发座谈会在海口市北港岛召开。会议由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海南省海洋厅李东屿厅长参加并主持会议。会上,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代表们围绕如何通过“以场带产、深海智造”的创新模式,促进绿色智能船艇产业链、海洋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座谈会现场
国际航联主席张宝晨以“海南在中国新能源船艇技术与产业发展中的新机遇”为题作主旨发言,深入阐释了海南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路径。他指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根本抓手。当前全球海洋产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海南聚焦新能源船艇领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良好起点。具体而言,可重点突破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轻量化船体材料等核心技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开放应用场景是激活产业的核心引擎。技术创新需要“实战练兵”,北港岛有着开放多元化场景:在民生领域,推进无人艇参与海上垃圾清理、海上物资运输等;在文旅领域,打造新能源游艇航线、智能船艇海钓等项目。通过“场景开放—技术验证—商业模式成熟”的闭环,让企业在实践中迭代技术、积累经验,形成“海南方案”。最后,要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模式,着力构建企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一方面,利用当地北港岛的区位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其技术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培育本地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如制造、运维服务等,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格局。
一、“如何像造车一样造艇”:从降本增效的角度谈绿色智能船艇设计
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朱耀强围绕“推动海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全国海洋创新示范市”,就如何将智能绿色船艇研发设计落地海南提出了4点思路:一是可以充分借鉴国产车企的发展路径,比亚迪以智能化、电动化、国产化打赢了丰田,这是海南绿色智能船艇产业可以充分参考的道路。二是要打造产业集群,以绿色智能船艇产业为切口,花小钱办大事,完善研发制造服务产业链,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扎根海南本地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三是要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游艇加旅游消费场景,以水上运动、海钓场等打开市场局面,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如游艇码头、海上乐园等优秀项目。四是政府要做好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对优质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设置产业引导基金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海洋产业基金进行投资。通过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模式,不断推动海洋创新示范城市发展,甚至让智能绿色船艇产业成为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新的产业增长极。
中国船级社海南分社副总经理傅斌以“绿色智能船艇设计新、旧模式的区别”为切入点,就如何实现“像造车一样造艇”展开发言。
他指出,船艇的高度定制化导致了每艘船艇都存在较大差异,旧设计模式下的船艇在检验时必须对船艇系统逐项进行检查,这使得检验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升,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而中国船级社在海南试点的“批量检验+抽样检验”新模式打破了这一桎梏。批量检验”形成了对船艇不同系统的检验标准,企业可针对检验标准事先进行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或是企业已经多次试用过船艇中的系统,且系统数据直接接入中国船级社决策数据库,在开展检验时,船艇即可批量通过认证,简化了流程。“抽样检验”即在检验时无需对全部船艇系统逐项检查,而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如检验船艇时抽查其10%的系统,对于已经形成模块化设计或是在系统中备案的系统,只需要文件核查和现场快速检验即可。新模式将检验流程周期由传统的6个月缩短至2~3个月,提升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推动绿色智能船艇的快速商业化,以设计标准化和企业规模化的路径实现像“造车一样造艇”。
同时,海南可通过进口设备关税减免、跨境数据流通两大核心机制,为本土企业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关税政策能直接降低船艇的研发设计成本,让没有研发制造能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船艇产业的入场券。跨境数据流通让企业实时对接海外供应商成为可能,大大优化了全球物流调度速度,从而减少采购成本,缩短制造周期,让绿色智能船艇产业更加亲民。
海南大学海洋技术与装备学院院长沈义俊从技术创新应用角度探讨了绿色智能船艇设计的降本增效问题。他指出,一方面,应用碳玻纤、玄武钢等新型轻量化复合材料建造船艇将大大减少周期性重复劳动,缩短建造周期,能有效解决船艇磨损、腐蚀、海蛎子吸附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效流体仿真技术目前已在小型游艇设计上取得初步的应用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海上数据,能为海南船艇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二、“绿色与智能”:从“必答题”到“抢答题”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智能航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耿雄飞强调了智能标准作为“必答题”的重要性,认为这关乎规则的制定权。他表示,交通运输部正积极制定我国绿色智能船舶相关技术标准,并看好这些技术在海南自贸港的推广潜力,期待海南能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本地化相关产业体系能力建设的先行先试,并且将本次发布的试验场面向全国进行推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副院长杨中甲从基础材料的角度,分享了其在2025年对玄武岩纤维软膜材料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降低成本、推动装备标准化智能化。他强调了玄武岩新材料在降低重量、延长疲劳寿命、降低维修成本方面的优势,为中国方案推广全球提供了强大的“材料动力”
欧卡智舶CEO朱健楠博士就如何实现智能无人船艇技术的商业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围绕技术产业化、产品产业化及商业模式构建展开阐述 ,强调以场景为抓手利用无人技术解决实际难题,进而推进科技和产业化进程。这为海南休闲渔船场景结出丰硕的“商业花果”指明了方向。
三、深海试验场“以场带产、深海智造”:从测试基地到孵化基地
海南凯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深海创服平台负责人徐杰围绕深海试验场“以场带产、深海智造”的理念,介绍了在北港岛筹建海上试验场的进展。他指出,将打造智能船艇海上实验和机器管渔船综合执法一体化试验场,并通过“1+N”的一场多址布局,提供面向全国相关产业的共享服务平台,为未来以绿色智能船舶为切口的海洋产业集群在海口聚集,提供了“以场带产”的落地实施方案。
昊辰资本管理合伙人汤涛分享了关于如何设计生态工业投资的新范式,重点探讨了如何帮助与海洋科技相关的企业跨过死亡之谷,并强调了资金的重要性。他强调了资金管理和政府支持的重要性,确保企业在融资后的现金流安全和资金效率。这犹如滋养产业成长的“资本活水”。
本次座谈会以“以场带产、深海智造”产业生态的“海南范式”为主题,系统擘画了绿色智能船艇产业生态的构建路径:第一阶段筑牢根基,合力实现降本增效的生存目标;第二阶段培育茁壮枝干,依托新型海洋材料韧性、海洋试验场等专业服务,让企业结出商业花果,在全球竞争中完成战略卡位;第三阶段构建繁茂雨林生态,催生“以场带产”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此次座谈为海南践行“以场带产、深海智造”范式,培育海洋特色产业集群、激活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版权所有©海南省海洋厅 中文域名:海南省海洋厅.政务 主办单位:海南省海洋厅
运行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354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71 琼ICP备2024033540号-1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海南省海洋厅 中文域名:海南省海洋厅.政务
主办单位:海南省海洋厅
运行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71 琼ICP备2024033540号-1